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1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飞机的新设计(为什么非得长圆柱体?我们改成长方体!)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28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8:02:0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新型长方体飞机设计
设计师:李庆宏
摘要:
新型长方体飞机将目前的长圆柱体大型客机改为上撑大平板下为长方机体的上下两层结构。这种最根本层次的结构更新将带来各方面的好处:结构简单、坚固实用、设计和制造难度低、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低、制造成本低、重量轻、油耗低、并可充分利用太阳能作为辅助动力,故足以堪称“大型客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更新”。
这个更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中国飞机制造公司和波音、空客两大巨头目前在技术、工艺方面的差距,由此中国将出现一个类似波音、空客那样的大公司,实现政府发展中国大型客机的计划。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时代即将到来!

背景技术:
目前的大型客机无论美国波音公司还是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都是锥头长圆柱体机身,“空中客车”虽名为“客车”,但它的形状和波音机相比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区别。那么这两家瓜分当今全球主要大型客机市场的公司不约而同地将飞机设计成这种形状不是没有原因的:作为载客数百人的大型客机,安全性是首先需要尽可能地保障的,那么唯有横截面为圆形的机体才最不容易受上下左右气流影响而失去平衡。
目前结构的大型客机缺乏有效的在失去平衡下恢复平衡的能力,因为它只有方向向正前方的动力,那么若被上下气流吹歪怎么办呢?主要是靠调整两侧发动机的动力以改变航向,使得两侧机翼的前行速度不同导致升力不同来恢复平衡。比如向右转的时候左机翼速度快升力大于右机翼,那么左侧就会上抬。这当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而目前结构的飞机若被吹歪不能尽快恢复,那还可能更歪(机内人货会向下倾方向滑),然后就要失去控制机毁人亡了。所以目前的飞机设计师们尽可能地在机体设计方面下功夫,比如将机体设计成圆形、及增加尾翼等,尽管这代价很大,但为确保安全也只能付。
首先第一个重大代价是:这种圆形机体当然不是一种牢固的形状,而它的体重又那么重,目前的大型客机如波音747-400是三百多吨,A380则超过了500吨,这么重又是圆形,还要在高速飞行中保持安全强度,那这对材料、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波音747的设计图纸有上万张,每架波音747-400超过2亿美元;而空客公司在多年技术积累下,为研发A380投入的设计经费超过一百亿美元,每架A380约3亿美元,就是因为这种结构的飞机设计太复杂、制作起来非常难、对材料的要求也高,所以制造成本也非常高。正是由于这种对综合设计制造能力的极高要求,目前全球只剩下美国波音和欧洲空客两家大公司,瓜分了每年超千亿美元的大型客机市场。
其次第二个重大代价是:这种长圆柱体明显不是实现客机首要目的,也即用于载客的最佳结构,用于载客的最佳结构显然是扁长方体,也即下面我们即将看到的本设计的结构。这导致相同载客下机体横截面积大增,而横截面积大增意味着空气阻力大增,空气阻力大增意味着要达到相同速度油耗大增。
新型长方体飞机的设计:
新型长方体飞机采用上撑大平板的方式确保整个飞机的安全平衡,而取代目前将机体设计成圆形、及使用尾翼等来维持平衡的方式。如图1所示。
这个设计维持整个飞机平衡的原理就是降落伞的原理,即上面的大平板轻且垂直方向面积大,因此降落起来比下面重且面积小的机体慢得多,由此使整个飞行器的形状构成一个类似降落伞的结构,这是一种非常安全稳定的结构,即使被风吹歪也歪不到哪儿去,风一小就自动恢复平衡。
这种方式看上去多了个东西,按一般习惯性的思维不及在机体本身上下功夫,但仔细分析下,其实代价远小于在机体本身上下功夫,由此获得的好处,除了可以将机体改成结构简单、设计难度小、建造所需的材料和工艺要求低、成本低、空间利用率高、风阻面积小的长方体结构,还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大面积太阳能。
我们来具体比较一下:
首先作为载客来讲,现在人很少有超过2米高的,那么客舱2米高就行了,因为高度影响到风阻面积进而影响油耗,所以综合考虑还是2米就行了,极少数超过2米的大个子就请稍微委屈一下了;然后,因为飞机所能达到的巡航速度主要取决于推力和空气阻力,只要推力大于空气阻力飞机就会一直加速,直到两者相等,那么同样的发动机推力下空气阻力实质上是决定巡航速度的主要因素。空气阻力的大小决定于飞机形状所导致的风阻系数(比如尖头的肯定比钝头的风阻系数小)、与迎风面积成正比、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即相同形状下,迎风面积大一倍,空气阻力也大一倍,速度大一倍,空气阻力则要乘以4。那么油耗呢?我们大致可以按油耗增一倍推力也增一倍计算。所以我们肯定要把飞机设计成狭长的,以得到较高的速度,或降低油耗。本例中我们设定客舱宽10米长60米。
这么大小的客舱可以载多少人呢?我们假设采用类似火车软卧的上下铺结构,一张床2米,过道1米,如此宽里每5米2个上下铺,10米即4个上下铺;那么床的宽度可以是1.2米,两床间距离0.6米,之间放桌子,可方便乘客在旅途中吃饭、用手提电脑、或打牌、下棋等,总之长里大概每三米一对上下铺。如此宽10米长60米的客舱,可以有4×40个上下铺。
那么我们当然也不需要全软卧,一个软卧下铺可以坐三人,由此可以提供160个软卧上铺加480个坐席总计640载客量;或者也可以前10排为全软卧头等舱,即80个上下铺纯软卧,加120软卧上铺、360坐席,总计560载客量。
对于乘客来说若两人出行买一坐一卧可能会是不错的选择。航空公司则还可以推出一对上下铺的套票,一张这样的套票允许乘2到4人。
总之,如此设计的一个高2米×宽10米×长60米的扁长方体盒子,就可以超过目前波音747-400的载客量,和A380差不多,并且乘客的舒适程度更高。因为坐着再怎么舒服,都不及躺着舒服;长时间坐总是累,躺着才堪称休息;另外打牌下棋等是旅途中打发时间的好方法,堪称娱乐,否则可能坐得很闷。
那么我们再来看速度和油耗。为此我们需要计算空气阻力。那么我们先算横截面积。
这个扁长方体机舱的横截面积是20平方米,轮子按半径0.8米算,因为还要有些空间放油箱、行李舱等,我们干脆把底盘和轮子之间的空间填到接近满,然后在飞行途中用活动罩子把轮子罩起来以减小空气阻力,总计机体横截面积可以按2.8×10=28平方米算。
而波音747-400机体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呢?它是个直径接近10米的圆形,面积约为:3.14×5×5=78.5平方米。也即单机体横截面积就付出了50平方米的代价。而我们上面撑个大平板的代价呢?宽30米厚2厘米的大平板加约45根撑杆,风阻面积约6-7个平方米。


名片正面-李庆宏.JPG (248.36 KB, 下载次数: 747)

名片正面-李庆宏.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主题

好友

63

积分

航院新生

15#
发表于 2019-12-20 14:52:44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很清奇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9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14#
发表于 2016-1-8 20:04:06 |只看该作者
你所有的机体上的阻力优势即便是有,也被你哪些撑杆抵消了,结构重量呢,0.8马赫,可不是在高速上打开车窗那么大的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24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13#
发表于 2015-2-27 19:47:50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楼主的创新思维很值得借鉴,但至于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知识我也是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4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12#
发表于 2014-12-3 21:31:36 |只看该作者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31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11#
发表于 2014-10-13 15:23:28 |只看该作者
很好,快去申请专利,让别人抢了你还得打官司,人家A380就有超过380项专利了,专利你也减半,190项。空客380设计经费超百亿,你这个核心idea往少说也能卖1个亿,美元。快快行动,我看好你!赚了钱给我分个100美元就够了,也不枉我打这么多字支持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15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10#
发表于 2014-9-24 19:46:33 |只看该作者
小男孩嘛 想法可以是宇宙无敌超级飞行器 实际上当个笑话就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好友

8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9#
发表于 2014-8-22 14:19:04 |只看该作者
不知作者有没做过航空器设计,包括对风洞测试是否了解,最基本的气流等因素都没考虑到,只会基本的加减乘除,没有严谨的理工科思维、理论基础与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飞友  发表于 2014-8-18 10:27:05
一战二战之间,航空业快速发展,当时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很多飞机无奈被设置成方形的机身,这些飞机几乎很快都被淘汰了,为什么会被淘汰?作者想法很好,但是还需要广泛了解一下相关方面的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主题

好友

28

积分

报考学院待录取

7#
发表于 2014-7-17 20:38:04 |只看该作者
liu_x 发表于 2014-7-17 01:16
我不是专业人士。。也没看完整篇文章。。但说实话这玩意看了挺假。首先现在客舱高度和普通楼房差不多 3米左 ...

请看清楚完整了再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FG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 FlightGear ( 吉ICP备19002044号-7 )

GMT+8, 2024-5-3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FlightGear Inc.

返回顶部